真相集中营

青年文摘- 《甄嬛传》里到底有没有眉庄烧手的镜头?

November 24, 2022   1 min   65 words

虽然你身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影响你的心情,但有些事也依然取决于你自己。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芋圆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甄嬛传》播出11年仍然火爆,人物、剧情、服化道早已被“盘出包浆”,但有个问题却让各位“甄学家”争论不断——


“碎玉轩失火”这段剧中,到底有没有沈眉庄烧自己手的镜头?


许多人信誓旦旦地说看过这个镜头,甚至能回忆起这一段台词,但是“甄嬛传十级选手”们扒遍所有资源,发现确实没有眉庄直接用火烧手这一幕,只有嬛眉二人对话、蜡烛点燃绸缎及包扎伤口的镜头。



也就是说,观众集体记忆错乱了?



你相信自己的记忆吗?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记得自己写完作业了,翻开书本却发现空空如也什么恐怖故事……这种回忆起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回忆的内容与事实相差甚远的现象,就是错误记忆,它在生活中十分常见。


心理学家Bartlett率先用系列再生(serial reproduction)实验研究了错误记忆:


请被试1看一幅图片并尽量记住它,一段时间后将图片重新画出来。接下来请被试2看被试1的画,一段时间后也把自己记得的图片画出来,拿给被试3看……这样依次进行,就得到了一条“记忆链”,我们可以发现画风一步步跑偏。


图/郭秀艳《实验心理学》


Bartlett总结道:我们的记忆中存在着简化、变形、细节的增添和丢失,使我们将陌生的事物回忆为熟悉、普通的样子,尖头三角眼的怪物就变成了慈祥圆圆脸……


在系列再生实验中,我们看到信息在人际传递时,每个人的记忆偏差都叠加在一起,最终回忆的结果已经面目全非。那么,如果记忆过程中还有人有意无意提供误导信息,回忆的结果会不会错得更离谱呢?


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家Loftus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发现错误信息可以对人的记忆产生严重干扰。


她请150名被试观看一段交通事故的短片,然后回答10个问题。其中一半被试的问卷中包含一个问题:赛车在乡间道路上行驶,经过谷仓时速度有多快。另一半被试对应的问题是:赛车在乡间道路上行驶时,速度有多快。


一周后邀请所有被试回答一些与短片有关的新问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你是否在短片中看见了一个谷仓?


实际上,短片中根本没有出现谷仓。


先前问题中没提到谷仓的那组被试仅有2.7%回答“是”;然而,先前提到“谷仓”的一组被试中,有17.3%的被试回答“是”。


换句话说,问题中的错误信息干扰了这部分被试,将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植入了他们的记忆。


Loftus指出,我们会用各种来源的信息,填补记忆中缺失的片段,因此回忆是对事实的重构,而不是简单再现


脑洞大开一下,假如我先问你“甄嬛传里眉庄烧手时说了什么话”,过段时间再问“甄嬛传有没有眉庄烧手的镜头”,你或许更有可能回答“是”……


记错电视剧情节倒也问题不大,但如果法庭上的证人记忆出错,事情可就大了。研究表明,“那家伙的枪是什么样的”这种提问会增加目击证人的错误记忆,“那家伙”可能根本没有枪,证人却误以为自己见过一把枪。


错误记忆的研究深刻影响了目击证人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性,Loftus本人就经常作为专家证人,提醒陪审团慎重对待目击者的证词,以免造成冤假错案。



错误记忆何以产生


看来,错误记忆有可能无伤大雅,也有可能改变人的命运。可错误记忆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呢?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来源监测框架”,认为错误记忆是因为不能辨别信息的来源:这件事到底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听别人讲的、从网上看的,还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呢?


Henkel等人在实验中,请被试看成对出现的幻灯片,每一对中有一张幻灯片写着一件物品的名字(例如放大镜),还画了一幅放大镜的简笔画;另一张幻灯片只写了物品名字(例如棒棒糖),让被试想象一幅棒棒糖的简笔画。


每一对幻灯片上的物品可能长得很像,但属于不同类别(比如放大镜和棒棒糖);可能长得不像,但概念上互相关联(比如苹果和香蕉),也可能在外表和概念上都毫不相干(比如晾衣架和螺丝刀)。


图/Henkel et al., 1998


被试观看幻灯片并想象简笔画后,间隔一段时间(15分钟或2天),再给他们看一系列物品名称,问他们“哪些东西的图画是你在实验中见过的,哪些是想象出的”。


结果,所有被试都容易搞混“长得很像”的图画究竟从哪来,也就是分不清“放大镜的简笔画”和“棒棒糖的简笔画”哪个是自己亲眼见到的,哪个是想象出来的。而且,老年被试还可能搞混“概念相关”的图画来源,例如分不清自己见过的是苹果还是香蕉。


种种事实表明,我们的记忆中掺杂了不同来源的信息(例如自己的想象和他人的引导),经过了我们的重新解读,从而显得连贯、一致、符合常理,但它未必是事实的准确再现。


所以,看《甄嬛传》时,我们根据前后情节就自然地推断出,眉庄曾经“引火烧手”,或许还想象过这一画面,甚至还听小伙伴说起过,这样一来,将“脑补”当作现实,就一点也不奇怪啦。


你可能还有个疑问:我一个人记错倒也罢了,怎么这么多观众都记得有这个情节呢?大伙儿都达成共识了,还能有错吗?



集体的记忆就一定靠谱吗?


先问一个小问题:歌曲《爱我中华》的第一句是“五十六个”什么?


A-民族  B-星座


正确答案是B!此题曾引起全网热议,众网友惊呼“记忆错乱”,明明记得是“五十六个民族”啊!


其实,集体的错误记忆并不罕见。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于2013年,但许多人记得“曼德拉在20世纪80年代逝于狱中”,甚至能记起电视上看到的报导和葬礼片段,这种大规模的错误记忆被称为“曼德拉效应”


de Vito等人研究了一项“集体错误记忆”。


1980年8月2日10点25分,意大利博洛尼亚车站发生一起恐怖袭击,爆炸造成多人伤亡,车站外墙上的挂钟也被损坏。挂钟不久就修好了,正常使用了整整16年才报废。1996年,人们把“退休”的挂钟指针固定在10 : 25,以纪念爆炸遇难者。


奇怪的是,此时研究者询问一些熟悉博洛尼亚车站的人(例如车站员工),“挂钟在爆炸后是否正常工作过”,约90%的被调查者认为挂钟在爆炸后就再也不能用了,79%的人进一步认为挂钟始终固定在10 25,竟不知道它曾经正常工作过16年!


研究者对这等怪事的解释是:挂钟固定在10 25的照片已经成为恐袭事件的象征符号,出现在各种报刊、书籍、海报、网页等媒体上,混入了人们的记忆。尤其是,这种象征符号为集体所共有,承载了太多人的情感,因而稳定地存在于集体心理中,造成了大范围的错误记忆。


看来,多数人的记忆也不一定正确哦~


总而言之,我们的记忆并不是录像机一样100%复原事实,而是混杂了不同来源的信息、填补了丢失的片段,使整个故事显得简单而熟悉、连贯而合理。


回到“嬛学”之争——“眉庄烧手”这件事上,在“碎玉轩失火”的整段剧情中,“眉庄烧手”是一个缺失的镜头,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推理与想象当作眼见的事实,用来填补这一缺口。而我们一起讨论这段剧情时,也很容易互相干扰,最终造就了“集体错误记忆”


看来,“眉庄烧手”只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记忆现象,不必因此怀疑自己的记忆力~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