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集中营

“0糖0卡”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November 14, 2022   1 min   17 words

歼灭别有用心的反智、伪科学、带风向言论,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2022-11-14 15:00:00

(小尘4x/图)

00卡”“0糖低卡”的无糖饮品通常将不含糖作为相关食品的主要卖点,以显示产品的健康特性,这样的广告宣传模式现在随处可见,背后是社会公众近年来对“高糖”饮食风险的广泛认知。“0糖”食品为了在不含糖的情况下提供甜味,一般会添加人工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等,具体加了什么查看合格产品的配料表即可知道。基于不含糖就不会引入热量的考虑,虽然人工甜味剂多年来已经被视为糖的完美替代品,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工甜味剂也可能存在健康风险。

最近,法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当地一项大型的营养与健康调查项目发现,吃更多人工甜味剂的话,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升高,二者之间可能有一个潜在的直接关联,特别是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等甜味剂。

这些发现基于超过10万人的调查样本,研究之初参与者的平均年龄大约42岁,历经中位数近9年的随访调查后,研究人员共记录了超过1500多个心血管疾病案例,其中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各有七百多例,发病时的平均年龄接近63岁。当把人们的发病情况与人工甜味剂的总体摄入量结合起来分析时,数据显示,摄入甜味剂更多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每10万人的患病人数达到346。相关研究20229月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研究还发现人工甜味剂与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尤为明显。

对参与者的特征分析后显示,虽然人工甜味剂在全球都十分流行,但不同人的摄入量差别很大。总体上,相对不怎么吃甜味剂的人来说,该项研究中吃得多的人是那些更年轻、身体质量指数更高、更可能抽烟、更不爱运动的人,这些人更可能在吃减肥餐,所以可能倾向用甜味剂代替糖以减少总体能量摄入。而且,相较而言,饮食不怎么健康,水果、蔬菜、纤维等摄入量都偏低,盐、加工肉、无糖的甜味剂饮料等摄入量却偏高。从人工甜味剂的来源看,无糖的甜味剂饮料正是相关物质摄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一半的甜味剂是通过喝饮料摄入的。此外,餐桌上的甜味料占比也达到30%,其次是一些酸奶、干酪等奶制品。这些都是常见的甜味商品,特别是在代替糖的潮流中越来越流行的无糖饮料,最新研究发现它们可能会导致人们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这对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而言不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心血管疾病不仅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因素,而且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近三十年来,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已经从1990年的2.7亿大幅增加到了2019年的5.2亿,此间的死亡人数也从近1200万稳步增长到了超过1800万。而且即便带病生存,诸如中风等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病还会极大影响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质量,因而相关风险值得注意。

其实,最新研究中的发现并不是孤例,就在20224月,世界卫生组织针对非糖甜味剂健康效果的科学证据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发现甜味剂摄入量更多的话,中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会升高,心血管疾病的总体死亡率和发病率也会升高,其中死亡风险升高19%,发病风险升高32%。而且对于肥胖或者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和血压等心血管代谢健康指标没有显著的改善效果。这与最新研究中所发现的情况类似,相关的风险关系在考虑了大量干扰因素后仍然存在,从总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个结果来看,用人工甜味剂替代糖也并没有显示任何的健康益处,而且有可能是一个新的风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有很多,仅从饮食来看,水果、蔬菜、谷物、坚果、豆类、纤维素、海鲜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等,这些食物如果摄入量过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升高。与此同时,如果红肉、加工肉、反式脂肪酸、含糖饮料等摄入过多的话,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升高。而最新研究意味着,用以替换糖的人工甜味剂可能与含糖饮料、加工肉等类似,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潜在的风险因素。

这一发现值得重视,还在于最新研究所依托的调查项目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除了样本量大之外,最显著的就是对饮食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较好。当然即便如此,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女性偏多,受教育程度偏高,在当地整体人群中的代表性上可能有限。而且,观察研究尚且不能确切地得出因果关系,考虑到仍有混杂因素干扰结果的可能性,相关结论未来仍有待更多大型研究以及实验数据的验证。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多项实验室研究已经发现人工甜味剂并不像人们推理的那样安全无害。2014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免疫学系研究人员约瑟姆·苏伊士(Jotham Suez)等人在《自然》杂志(Nature)报告称,通过对小鼠粪便和人类代谢指标的分析,他们发现食用人工甜味剂会增加葡萄糖耐受不良的风险。20229月,该研究团队利用120个健康成年人做随机对照实验后还发现,人工甜味剂不仅会损害血糖反应,还会明显改变粪便和口腔微生物组以及血浆代谢组,产生一些因人而异的血糖改变。相关研究已正式发表在《细胞》杂志(Cell),实验中所涉及的人工甜味剂包括糖精、蔗糖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虽然这些与甜味剂相关的生理反应在临床上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还不清楚,但结合观察研究的发现,更多的实验数据进一步对“人工甜味剂可以安全地替代糖”这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事实上, 由于相关科学证据的积累,欧洲食品安全局、世界卫生组织等一些国际卫生机构近年来已经在着手重新评估人工甜味剂的安全性。因为,科学家不仅发现人工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有关,还发现了不少导致癌症风险升高的证据。最新基于法国的研究是由巴黎北索邦大学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夏洛特·德布拉斯(Charlotte Debras)等人开展的,在此之前,他们也曾报告过甜味剂的致癌风险。与好些个公共卫生机构的官方建议一致,这些发现并不支持用人工甜味剂作为食物或饮料中糖的安全替代品。夏洛特·德布拉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人们应该认识到“00卡”用甜味剂替代糖的方案,其在健康方面的安全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关于糖,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开始建议人们将每天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到占总体能量摄入的10%以下,如果可以的话,最好降到5%以下。这相当于成年人最好每天摄入不超过25克糖。因此,最新研究对人工甜味剂健康风险的揭示也并不意味着多吃糖更好。甜味对不少人来说,总是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特别是甜味饮料,饱腹感差,通常会导致人摄入大量的糖或甜味剂。如果养成这样的饮食习惯,将甜味饮料当水喝,糖或者甜味剂的摄入量很难不高。而基于最新研究,至少应该认识到,诸如甜味剂这样的食品添加剂虽然人们也已经广泛食用,但并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这样的“00卡”等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