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在产业政策上中国政府听耶伦的话可能是为自己好
April 10, 2024 1 min 27 words
《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报道以耶伦的观点为切入点,引发了对中国产业政策的深入探讨。文章认为,中国政府应重新考虑其以制造业为重心的经济战略,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的长期规划和战略考虑。中国政府推动制造业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内需,也是为了抢占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此外,文章对中国经济的部分描述过于悲观,忽视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中国政府在面临压力时,一直能够通过调整政策和改革开放,找到出路。耶伦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决策应该基于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外部人士的建议。
中国企业在政府引导的廉价贷款支撑下生产了国内市场难以消化的海量商品,现在它们正在为这些过剩商品寻找海外买家。中国出口的洪流已经让某些行业的外国竞争对手招架不住,一些国家已经在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制造商免受大量低价产品的冲击。
读者来信
上周,我们向读者提问,美国和中国可以在哪些领域合作。一些读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美国和中国可以在公共卫生方面合作。通过共享研究数据、合作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法、以及协调防疫措施,两国可以共同加强对抗传染病的能力。”——赵思宇,上海
“只有在极少数关键领域,去风险的做法才有意义。除此之外,优先考虑国家安全会适得其反。因此,我认为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合作的空间。”——José María Martínez,马德里
“我对双方语言隔阂的日益扩大感到担忧。在中国,我们看到英语教培行业的私有化程度下降,校园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在降低。在美国这边,中国不再被视为充满无限机遇的国度。如果美国和中国都不系统性地将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作为优先事项,那么我们将丢失几代人在了解对方文化、语言和个中细微差别方面所取得的进步。”——Jonathan Bench,犹他州盐湖城
(读者来信的内容经过精简和编辑。)
本周人物: 耶伦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本周访华期间警告中国,不要为了提振表现不佳的本国经济而向世界大量出口廉价商品。这一表态标志着耶伦的一大转变。
“我这代人从小到大都是这么看问题的:如果别人给你便宜商品,你应该寄一封感谢信。标准经济学基本上也是这么说的,”耶伦称,“但我再也不会说‘寄感谢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