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为何中国的增长数据不可信细数其中的矛盾之处
March 7, 2024 1 min 55 words
这篇报道揭示了中国官方经济增长数据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一致性,引发了对数据真实性的怀疑。从房地产投资下降到人口减少,报道指出中国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实现了5.2%的增长可能并不可信。西方分析师和中国褐皮书的研究均认为实际增速可能低于官方数据,甚至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经济产出萎缩而非增长3%。 报道还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的异常现象,如消费增长矛盾、固定资产投资修正等,加剧了对数据完整性的质疑。中国褐皮书指出,国家统计局似乎习惯性修正过去的数据,而不调整前几年的结果,使得数据更有利于政治宣传。 对中国数据质量的质疑并非新鲜,但当前的不一致性和漏洞似乎使得这一争论再度升级。文章最终指出,这种异常可能与政治需求与实际增长之间的差距有关,反映了对政府合法性的攻击,并强调了中国政府设定过高的增长目标可能导致数据操控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周二宣布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5%左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承认,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尽管如此,他仍夸耀称,中国“过去一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但仍然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
从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到人口减少,中国是如何在面临如此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实现5%的经济增长呢?很可能并没有达到这个增速。实际增长速度很可能要慢一些,也可能慢很多。
长期以来,西方的分析师甚至一些中国官员对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持怀疑态度。但是,随着这项数据的矛盾之处、不一致性和漏洞的增加,对该数据完整性的怀疑也增多了。
总体而言,在矛盾之处方面,该数据有时高估了经济活动,有时低估了经济活动,两者程度相当,但近来大多是高估了经济增速。因此,这些数据有助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本国人民和世界宣扬中国政治经济模式的优越性这一整体目标。
纽约的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已研究中国经济数据多年,该公司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数据大大夸大了近期的经济增速。据荣鼎集团估计,中国2022年的产出出现了萎缩,而不是像官方数据所说的那样增长3%。该公司认为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速为1.5%左右,而非官方数据显示的5.2%。该公司认为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速会回升,但称最新的增长目标“不现实”,尤其是在没有新的财政刺激措施的情况下。
其他分析师也认为实际增长低于官方数据,尽管幅度没有那么大。芬兰央行给出的估算结果是,2022年的增长率为1.3%,去年为4.3%。
数据中广泛存在的异常现象加剧了他们的怀疑。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经通胀调整后)约7%。零售总额是衡量家庭和政府消费的一项广泛指标的组成部分。
然而荣鼎的中国市场研究负责人Logan Wright说,国家统计局另外的数据暗示,实际消费增长了11%。他说,这与阿里巴巴在线销售额下降、家庭存款增加和地方政府压力增大等大量其他证据明显不符。
中国通常会下修前几年的指标,使当年的增长看起来更强劲,但不会下修之前的增长率。去年12月,国家统计局将2022年的名义GDP下调了0.5%,从而提振了2023年的增长率,但仍将2022年的增长率维持在3%。
研究机构中国褐皮书(China Beige Book)的首席经济学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在今年1月写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喜欢进行能提高当前和未来结果的修正,但是完全不调整过去的结果。
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最密切关注的指标之一,也经常出现此类修正。国家统计局在另外的报告中分别公布,2022年和202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人民币57万亿元和人民币50万亿元。但是,国家统计局并没有公布2023年投资下降了12%,而是说增长了3%。
这怎么可能呢?中国褐皮书的Shehzad Qazi说,国家统计局一定是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下修了202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而这是国家统计局近年来屡次做过的事情。
国家统计局在一个脚注中说,不应使用年度水平来计算增长,因为例如,每年抽样调查的项目可能不同。而其他统计机构通常会让其不同时期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另一个不正常的现象是:国家统计局称,2023年房地产投资萎缩了10%,但总体投资(包括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
荣鼎集团的Wright说,如果要让这两种说法都成立,那么不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投资肯定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了。然而,利润面临压力,外国投资在撤退,银行信贷在枯竭。“那么,如果私人投资激增,是哪里在激增?资金从何而来?”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名义GDP(例如经通胀调整前)比实际GDP波动更大,这表明通胀是为了平滑增长而设计的。去年,中国预测2023年名义GDP增长在7%左右,实际增长在5%左右。然而,名义GDP增长在4%左右,实际增长仍达到5.2%。只有在物价预期是上涨2%,然而却下降1%的情况下,这才有可能解释得通。Wright说,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物价比中国声称的要高,增长比中国声称的要低。
中国经济正徘徊在大范围通货紧缩的边缘——由此造成的问题可能比高通胀更严重。这则视频回顾了日本“失去的十年”,由此解释中国经济正面临的困境,以及这对全球经济意味着什么。封面图片制作:Ryan Trefes WSJ S Chinese
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大使馆的一位发言人为去年的增长数据进行了辩解,称该数据得到了实物量指标的证实,包括发电量增长6.9%,能源消耗增长5.7%,货物运输量增长8.1%。该发言人还说,消费者正在推动中国得复苏,服务零售额增长了20%,同时房地产的下滑速度已有所放缓。
对中国数据的怀疑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有一段时间,各省上报的GDP之和与全国GDP不符。现在这种情况已基本消失。
然而,中国的数据质量仍不尽如人意。曾负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现供职于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Gian Maria Milesi-Ferretti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GDP公布速度异常之快,但几乎从未修正过,而且缺乏季度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之类的基本信息。他说,其统计标准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中国的规定确保了统计人员的独立性,并禁止捏造或篡改数据。尽管如此,在其他统计机构努力保持政治中性的情况下,中国的统计机构却照例赞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
Wright说,所有国家都存在关于数据质量的争论,但“没有人像中国那样,把这一点视为对政府合法性的攻击。任何对中国增长率的批评或讨论都会升级为一场更大型的政治冲突”。
并非所有分析人士都将中国的数据异常归因于政治,部分原因在于,从历史上来看它们是双向的。然而,这些反常现象可能愈加会成为中国政府如何弥合政治上所需的增长与现实中可实现的增长之间差距的关键。
芬兰银行经济学家Riikka Nuutilainen说,过去几年中国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太高,难以实现;官员们可能怯于将增长目标降低到实现更平衡增长所需的程度。
她还说,今年的目标“相当宏大,可能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些平滑处理,就像我们在过去几年中所看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