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News 中文网-Business 中国两会2024GDP增速目标仍维持5 实际军费增长超千亿
March 5, 2024 1 min 45 words
这则报道揭示了中国两会对于2024年GDP增速目标维持在5%的决定,以及实际军费增长超过千亿的消息。这表明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上的坚定决心。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切,包括经济可持续性和军备竞赛的担忧。在全球不断变化的局势下,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军事扩张,将成为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这一决策既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国家实力,也提醒我们在全球格局中,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交织复杂。
中国两会2024:GDP增速目标仍维持5% 实际军费增长超千亿
- 陈岩
- BBC中文记者
3月5日上午,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作任内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
会前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不再举行总理记者招待会,延续30年的“两会”传统告一段落。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当天提交给人大的政府预算案,广受关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军费增速、赤字率,都与去年持平:
- 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定在5%左右,与去年一致;
- 军费同比增长7.2%,超过GDP增速,实际军费增长超千亿,但与去年持平;
- 赤字率3%,依然与去年持平,同时宣布今年计划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
GDP目标5%左右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 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 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5%的增长目标与市场预期一致,不过就业目标稍有变化,去年的目标是“1200万人左右”,今年是“1200万人以上”。
多年来就业都是中国总理们关注的指标,前总理李克强曾表示,“之所以要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他还进一步解释,世纪初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拉动100万人就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服务业发展后,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
按照当前目标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需要拉动240万就业才能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虽然GDP增长5%目标与去年所订下的目标一致,但实现难度更高。
因为考虑到2022年中国仅实现3%的经济增长,而2023年的经济增长5%目标是在上一年较低基数上计算,因此当时有观点认为,该目标较为保守,最终2023全年实现5.2%的增长。
而2024年增长5%则是在2023年较高的基数上计算,实现难度增大。
赤字率与军费增速
这两个指标都与去年持平。
不过虽然军费增速都维持不变7.2%,但实际军费增长仍超千亿——中国去年军费预算为1万5537亿元人民币,今年为1万6655.4亿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1118.4亿元。
长期以来,中国极少把财政赤字率设定在高于3%的水平,因此市场有约定俗成的“赤字率不破3”的说法。
疫情来袭后,2020年中国大幅扩大赤字到3.7%,突破常规,以应对疫情。2021年下降到3.1%,2022年进一步下调至2.8%左右。
2023年疫情限制全面放开,政府把赤字率提高到3%,以支持经济复苏,然而,经济复苏并不如意。去年四季度增发国债1万亿元,将实际赤字率提高到3.8%左右。
今年赤字率依然确定为3%,为4万亿元左右,虽然从疫情的特殊时期回归,但还处在疫情前赤字率的最高水平。而且今年还计划先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意味着实际赤字率更高。
这与此前经济学家和分析师预测的“2024年中国将会加强财政支出以提振经济”相吻合。
再无“总理记者会”
今年两会另一重大变动为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
新任中国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娄勤俭3月4日在北京说:“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如无特殊情况,本届全国人大后几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
在微博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一度成为热话标签,但从BBC记者团队所见,该标签不久便遭屏蔽。
1991年,时任中国总理李鹏首次出席全国“两会”闭幕后举行的记者会。1993年起,“两会”总理记者会开始成为常态。
对于中国的政治肌体而言,“记者会”多少有些异物感,容易产生排异反应。高级领导人极少在国内举行记者会,因此“两会”后的中国总理记者会,几乎汇集了中外媒体一整年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尽管记者会上的提问被普遍认为是已预设好的,但答问者时常会有超出预料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时任总理的形象。
比如朱镕基,从副总理到总理,他主导中国十年的经济改革,面对的社会复杂度和改革难度极高。1998年的记者会上,凤凰台吴小莉提问,“外界称你是‘经济沙皇’,你喜欢这个称呼吗?”朱镕基说,“我不喜欢这个称呼。”他接着说,“但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中共官员中并不多见。
温家宝在记者会上语气缓慢,并且喜欢引经据典,鲜见出格的表达。直到他卸任前最后一次记者会,却对于格外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罕见的表态——“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到了李克强时代,他风格一变,语速快而轻松,喜欢用“金句”——比如,“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李克强的经济学功底有时透露出对中国经济的独特理解。比如在2020年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说,“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引发热议。
2023年3月13日,李强首次作为中国总理会见中外媒体记者,这将成为他本届任内——至2028年全国“两会”闭幕为止——唯一一次记者会。没有留下“金句”,或许是风格使然,也可能是新总理刻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