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中国全力发展绿色产业以刺激疲软的经济
January 18, 2024 1 min 70 words
这篇报道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在应对疲软经济的挑战中,通过全力发展绿色产业来寻求新的增长引擎。中国政府力图通过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重启,以应对房地产危机和低增长的现状。然而,文章也指出了两大潜在障碍:一是高度依赖房地产业,取代它不容易;二是部分国家对中国工业复兴的兴趣不高,可能导致贸易紧张局势和保护主义的升级。 中国雄心勃勃的计划以主导新兴产业市场,虽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却也可能引发国际贸易紧张。报道呼吁警惕中国可能主导全球市场的担忧,并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压力提出警告。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的新增长模式将带来独特的重商主义挑战,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和更高的价格,同时加剧西方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 总体而言,报道对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举措进行了客观而深刻的分析,强调了其挑战和潜在影响。
在经历了动荡的一年后,中国正加大力度发展制造业,以重启经济。在各国纷纷加大对重要产业的支持力度,全球经济增长岌岌可危之际,中国的这一战略有可能引发新的贸易紧张局势。
中国寻求新的增长引擎之际,数据显示不算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对外封闭的三年,2023年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降至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旷日持久的房地产危机意味着,中国政府无法继续依靠举债推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来拉动经济,而官员们也几乎没有表现出将经济活动果断转向消费支出的意愿。
结果就是,在中国政府试图将中国的经济巨轮推入其希望的更佳航道之际,资本正在涌入工厂。
这一雄心的核心是一项争取主导全球新兴产业市场的计划,如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设备。汽车巨头比亚迪(BYD)、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和太阳能制造商隆基绿能(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等中国企业已经在这些市场跻身全球最知名企业之列。
在房地产业下滑严重拖累建筑、投资和消费者信心之际,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官员所称的“新三样”产业以及其他重点行业,中国希望通过这些产业的增长来帮助经济摆脱通货紧缩和日本式停滞的阴影。
中长期来看,中国政府希望这些产业和其他高科技制造业,成为助力中国最终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先锋,同时也带动中国走向更加富裕,并抵御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带来的压力。
不过,经济学家认为未来有两大障碍。
其一是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非常之高,要取代它并不容易。这意味着预期中的再平衡将伴随着经济的阵痛,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比家庭、企业和投资者预期的要疲弱得多。
其次,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等大型市场,所展现出的对进口中国工业复兴成果的兴趣并不是那么高,甚至一些市场已经提高了对中国产品的壁垒。这可能引发新一轮针锋相对的保护主义,或给全球经济带来持续的压力。
“如果中国提高了这些产能,国内又无法吸收,那么中国将在全球寻找出口市场,”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贸易政策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中国区负责人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说。“人们担心中国可能会凭一己之力主宰全球市场、并彻底打败各国本土生产商。”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周二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表示,中国是欧洲大陆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但她还表示:“我们需要在某些领域去风险。”她说,中国最近对某些关键矿产实施的出口限制无助于建立信任,欧洲正在努力使其供应链多样化。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但制造业投资成为了一个亮点。周三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略高于政府设定的目标,但不及近些年常见的增速。
但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电子、航空和通信支出的推动下,2023年高科技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9%。
日本、韩国和台湾在变得擅长高科技制造之际,基本上把低端制造业拱手让给了成本更低的地区,而中国则不同,不仅要制造飞机和半导体等高端产品,也不放弃制造玩具和家具等中国几十年来一直擅长的产品,从而巩固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根据联合国(United Nations)的数据,2022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31%,而美国仅占16%。
中国在2023年取得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其快速增长的汽车行业。据估计,在对俄罗斯的汽车销售激增的助推下,估计中国去年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销往俄罗斯的大部分是汽油动力汽车。比亚迪(BYD)和小鹏汽车(Xpeng)等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这尤其引起了欧洲的不安,欧盟已开始对廉价的中国电动汽车启动了反补贴调查。
然而,这种制造业实力,以及中国在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热门行业的领先地位,可能会掩盖中国经济依赖房地产和建筑业作为增长动力的问题。
据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Kenneth Rogoff和IMF的杨元辰估计,在新冠疫情之前,房地产建设、投资和相关活动占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25%,而其他大多数经济体的这一比例在10%至15%之间。再加上基础设施支出,中国这一比例达到30%。
位于伦敦的GlobalData TS Lombard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Rory Green说,中国政府所青睐的一些制造领域全加到一起, 最多可能占到中国GDP的10%。
碧桂园曾被视为中国最稳健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如今也陷入了财务困境。该公司尚未完工的大型项目前景堪忧,位于马来西亚的森林城市便是其中之一,这一计划容纳70万人的项目如今只有9,000人居住,冷清得宛如“鬼城”。这则视频分析了过度建设和接二连三的厄运如何使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陷入亏损。封面图片来源:Adam Adada WSJ S Chinese
而且建筑业仍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尽管中国的住宅房地产行业困境导致未完工期房大量涌现。随着政府为交通和电力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数据显示,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5%。
“中国经济仍然极其依赖建筑活动,”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驻新加坡的中国经济主管Julian Evans-Pritchard说。“中国经济之所以仍在以5%的速度增长,并不是因为电动汽车出口蓬勃发展。其体量实在是太小了。”
这与高盛(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的看法不谋而合,据他们计算,未来几年对“新三样”产业的投资将不足以抵消中国面临的更广泛挑战所构成的拖累。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他们估计,即使考虑到对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额投资,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和传统汽车产量的下降也将对年增长率构成0.5个百分点的拖累,直到2027年。他们发现,对就业的净影响也将是负面的,因为与现代制造业相比,建筑业往往能吸纳更多就业。该投行预计,今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将放缓至4.5%左右,到2027年将放缓至3.7%。
中国大力进军高端制造业之际,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也纷纷放弃多年来放任自流的全球化,越来越多地寻求培育和保护战略性产业,同时减少对中国的过度依赖。美国正在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和半导体制造业提供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补贴,尽管一些项目延迟和招聘推迟凸显出一些分析师所称的美国制造业在数十年离岸外包之后的疲弱局面。
TS Lombard的Green说,中国的新增长模式给西方带来“独特的重商主义挑战”,这种模式将先进经济体的技术实力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收入水平结合在一起。他说,在实施新增长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将学会自己制造更多的东西,从而可能会减少进口,同时向全球市场出口更多的高端产品。
许多经济学家说,这很可能导致新一波关税措施,以及其他贸易摩擦,也就意味着消费者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全球经济增长也会随着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增加而减弱。
这也意味着西方企业势必将在发展中国家面临来自中国企业更激烈的竞争。尽管印度等一些国家正在考虑对某些中国产品实施更严格的限制,以保护本国的新兴产业,但其他国家可能将中国产品视为负担得起的西方高科技产品的替代品。
Green说:“中国必定会席卷这些市场,并在其他地方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