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中国11月未能摆脱通缩
December 11, 2023 1 min 36 words
这篇报道揭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困境,强调了政府行动力度不足的问题。11月份的通货紧缩加剧表明,尽管政府承诺提供更多支持,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相对保守。报道指出,中国经济失去动能,企业降价促销、出口微增和房地产低迷都是疲弱的表现。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也对中国造成了影响。文章还提到通缩反映了消费疲软和过剩供应,同时警告称通缩可能引发企业利润下滑和裁员,形成物价、支出和就业的螺旋下降。最后,文章强调中国需调整经济结构,从房地产投资向先进制造和消费转变。整体而言,报道对中国经济当前困境提出了有力观点,呼吁政府采取更积极的政策以促使稳定增长。
中国消费价格连续第二个月下降,通货紧缩加剧,表明中国政府重振疲弱经济的行动力度不够。
中国最高层领导人上周五暗示,将为经济提供更多支持,承诺未来几个月将采取新的财政刺激措施和支持性央行政策。
尽管如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仍暗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而不是激进的,由此强化了外界的预期,认为在中国经济努力应对旷日持久的房地产萧条,以及全球经济前景因战争和欧美经济放缓而变得暗淡之际,即便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不算亮眼,也会实现稳定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六称,1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降幅高于10月份的0.2%。
随着企业降价以提振销售,11月份企业出厂价格的同比降幅也高于10月份。
疲弱的通胀数据进一步表明,在小幅降息和其他小规模刺激措施推动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回升之后,中国经济再次失去动能。
在经历数月的下滑后,11月出口微增0.5%,而调查显示,工厂和服务业的活动出现萎缩。10月份的新建住宅销售继续下降。经济学家说,这些数据表明,临近年尾经济表现疲软。
此前,由于中国政府解除严厉的疫情管制带动经济出现一轮由消费引领的强劲反弹,外界预计中国经济2023年将实现强劲增长。然而,由于房地产行业持续陷入深度低迷,消费者大多将资金存储起来。海外消费的放缓则削弱了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中国正在经历的通缩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支出的疲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过剩的供应量,中国的工厂为减少膨胀的商品库存进行了大幅降价。
未来几年,中国制造的大量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工业产品将涌入全球市场,这一前景引发了中国与美国和欧盟之间新的贸易紧张局势。上周四在北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举行的峰会上呼吁更平衡的中欧贸易,并将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归咎于外国公司在华缺乏市场准入、中国公司享有优惠待遇以及中国产能过剩。此前,欧盟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贸易逆差急剧扩大,达到4,000多亿美元。
中国的物价下跌与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物价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最近才收敛激进的加息行动,这些加息举措旨在抑制因供应链堵塞和疫后支出激增而急剧上升的通胀。
中国决策者将物价上涨乏力视为暂时现象,认为是由一些消费必需品价格大幅波动所致。例如,1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跌了32%。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表示认同,不过他们提醒说,如果政府不能唤醒“沉睡的”消费者和企业,就不该沾沾自喜,对通缩持续更长时间的风险掉以轻心。
BCA Research首席新兴市场和中国经济学家Arthur Budaghyan在上周四的一份研报中警告说,如果中国的物价继续下跌,将打击企业利润并引发裁员,从而使中国经济面临物价、支出和就业螺旋式下降的风险。
他说,“通缩已经在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中国经济需要利率走低、汇率走软。
预计中国官员将在未来几天召开经济会议,之后将公布新的经济增长计划和其他经济优先事项。经济学家希望看到更多有关刺激措施的细节,以及政府计划如何管理经济再平衡,从房地产驱动的投资转向先进制造业和消费。
除了降低房贷利率和放宽大城市购房要求外,中国10月份还公布了一项计划,将增发人民币1万亿元(相当于约1,370亿美元)的国债来支持经济。
花旗(Citi)经济学家在上周五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表示,预计中国官员将把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与今年的目标一样不高不低。
不过,许多经济学家对明年的预测略显疲软,原因是2022年中国经济状况不佳,“基数效应”令2023年的数据看起来不错;2022年包括上海和深圳在内的主要城市的封控措施阻碍了经济增长。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从今年的5.4%放缓至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