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中国青年失业率高达20%,此后中国政府停止了这项数据的发布。

图片来源:Bloomberg News

今年6月份,中国青年失业率达到了创纪录的21.3%,西方分析人士视其为经济复苏乏力的迹象。中国国家统计局做出的回应是:不再发布这一数据。

六个月之后,预期的效果可能达到了。当青年失业率达到五分之一的时候,一般来看就是一场危机。但由于数据停止发布,中国青年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只能靠坊间轶闻和东猜西揣,这可能正是中国政府希望看到的。

“他们操纵数据,如果数据难看就叫停数据,”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中国经济的高级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说。“他们可以蒙混过关,过段时间大家就没什么可讨论的了。”

不过,只靠坊间事例和民间数据,人们还是可以感觉到不对劲。

根据Morning Consult进行的中国消费者每日信心追踪调查,中国年轻群体的信心一直不如年龄较大的群体,显示出年轻人在经济方面更不满意。(相比之下,美国年轻人普遍比中老年人更乐观。)

坊间把这种现象称作“躺平”,指失去热情的年轻人完全退出就业市场。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hina Media Project)的班志远(David Bandurski)将“躺平”一词追溯至某个失业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条广为流传的帖子,标题是“躺平即是正义”,这条帖子引发了一场不再为职场上的成功而苦苦煎熬并且抵制消费主义的运动。

这场运动在社交媒体上显然吸引了部分中国年轻人。但究竟有多普及却无人知晓。

据坊间说法,中国出现了“全职子女”群体,指的是没有工作的成年人寄居在父母家,靠父母的生活费过日子。这一半是潮流,一半是社交媒体上的笑话。

根据截至3月份(青年失业率暂停发布前)的一项数据,中国“全职子女”数量约为1,600万。(中国16至24岁年龄段的总人口约为1.5亿。)

但即使这个数字定期更新,与失业数字也并不完全相同。按照定义, 失业人口是指没有工作但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这种数据只能靠精心设计和执行的调查才能够确定。住在父母家并不都是因为失业或放弃寻找工作,也可能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准备重新求学,或是因为生病。

中国官方媒体将大学生毕业后既不就业也不继续深造的现象称作“慢就业”。也就是闲一段时间,到处走走看看。中国一家人力资源机构发布了一项调查,称今年约有19%的毕业生将选择“慢就业”,去年这一比例为16%。

不排除真有人想慢一点开始职业生涯,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慢就业”其实是失业的委婉语,一种不那么丢面子的说法。同样,这也不能说明真实的失业情况。

这些坊间轶事听起来与美国并无二致,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的“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指的是不把工作太当回事,虽然照常打卡上班,但能少出力就少出力。这听起来有点滑稽,肯定是大家热论的话题。有些人肯定上班偷懒,觉得自己对雇主够意思了。

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像这样的轶事开始层出不穷。这些事听起来固然有趣,也暗示有些事不对劲,但并无明确定义,肯定不如“失业率“那么明白,也让人无从了解每个月之间的变化。

与此同时,从中国获得可靠数据变得更难了。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最大的政府报告学术数据库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限制了中国以外大学的访问权限。上海的经济和金融数据提供商万得信息(Wind Information)停止了外国智库和研究公司的会员续订服务。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中国人社部)过去每季度发布一次职位空缺情况(类似于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职位空缺和劳动力流动调查),但2021年悄悄停止了这份报告的发布。

QuantCube Technology开发了一系列衡量中国经济状况的替代指标,例如卫星追踪的城市污染情况,同时也追踪中国雇主的在线招聘信息,据这家设在巴黎的公司表示,在中国人社部的空缺职位数据停止发布前,QuantCube Technology的指标与中国官方空缺职位数据的相关性达到了相当强的75%。

QuantCube的空缺职位指标从今年5月份开始大幅下降,截至12月初的数据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对中国这个极力吸纳大量失业青年的经济体来说,这不是一个好迹象。

这些数据和坊间轶事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经济令人不安的一面。但如果没有适当的统计数据,只凭这些是无法直接回答中国政府刻意回避的一个问题的,那就是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有多高?换句话说,掩盖青年失业数据的做法真的奏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