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在印度G20峰会上与世界领导人会面。

图片来源:POOL/via REUTERS

过去一年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奔波于世界各地,寻求为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已有79年历史的支柱——世界银行(World Bank)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努力源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从新冠疫情中恢复元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真诚愿望。但还有另一个动机:让这些国家相信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仍然比中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更优越。

去年,当“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许多成员拒绝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或不愿与西方一起制裁俄罗斯时,西方痛苦地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想法可能并不同。

英国财政大臣亨特(Jeremy Hunt)在4月份时对笔者说:“在应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问题上,最大的成功是先进民主国家表现出的团结。”他表示:“最大的失望是没有‘全球南方’的支持。”

在一些情况下,缺乏“全球南方”的支持反映了一些国家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这源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不满,这些国家认为西方对待它们的问题不如对待乌克兰问题那么有紧迫感和慷慨大方。让一些国家怨恨的是,美国通过控制美元将自身国家安全议程强加给全世界,还坚持要求其他所有国家遵守国际规则。

最终还是金钱有说服力。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提供的资金超过世界银行。应对这一差距是耶伦的主要目标之一。

“发达国家肯定在关注这些国家,”耶伦上个月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清楚地听到了它们的声音。”

世界银行的股东已批准未来十年将该行贷款能力提高500亿美元的措施;美国是世界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在本周于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世界银行年会上,世界银行的股东将讨论把贷款能力再增加大约1,000亿美元的措施。(截至今年6月,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已发放贷款的未偿还余额为4,600亿美元)。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于1944年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成立,此次会议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战后经济体系。IMF负责提供用于缓解暂时性财政困难的短期贷款;世界银行负责提供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长期贷款。

20世纪70和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对西方贷款人欠下了高额债务。这些国家的债务最终进行了重组。1996年,世界银行和IMF发起了一项倡议,旨在彻底消除最贫穷国家的债务。

此后的解决思路是,大部分援助将以赠款和还款条件相对宽松的优惠贷款的形式提供。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国际金融专家Brad Setser表示,世界银行当时没有资金来提供更多贷款,也不再认为其政策使命是为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Setser称,世界银行那时希望更多为加强健康领域和包容性发展战略提供资金,而不是主要用于老式的高速公路。

中国正好填补了这一真空。据Setser计算,从2011年到2019年,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银行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贷款2,410亿美元。同期,中国的银行向其他国家贷款4,730亿美元。Setser表示,这些数字并不具有严格的可比性,因为中国的一些贷款提供给了较富裕的借款人,或者反映了政府对汇率的间接管理。

与世界银行和其他地区性银行不同,中国的银行大多以商业条款放贷,通常是出于惠及中资企业的目的,比如参与全球基础设施项目“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那些企业。中国的银行也不太可能提出有关腐败、人权或环境影响的尴尬问题。

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今年早些时候发推文称:“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对我说,‘我们从中国那里得到的是一个机场。美国给我们的却是个教训’”。

如今,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多边贷款机构在疫情期间加大了放贷力度。而Setser的数据显示,随着许多以往的贷款变成了坏账,中资银行已开始收缩放贷规模。一些贫穷国家重组债务的努力因中资银行不愿减免债务而遇阻。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来,拜登(Joe Biden)政府以及今年6月就任世界银行行长的印度裔美籍金融高管彭安杰(Ajay Banga)已推动该行通过提高财务杠杆、发行次级债等混合资本或让股东国为更多贷款提供担保来扩大贷款能力。美国参与世界银行的增资扩股需要获得美国国会批准,难度很大。

虽然中国是世界银行的成员国,但一直在努力建立由中国而非美国主导、与世界银行竞争的平台,例如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组成的金砖国家(BRICS),该集团旨在与由发达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Group of 20)抗衡。

因此,拜登政府官员颇为满意地提到了上个月在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拜登和彭安杰与印度、巴西和南非领导人的合影,这三个国家已占金砖国家数量的五分之三。中国和俄罗斯缺席此次峰会的情况引人注目。